查看原文
其他

经济战“疫”:逐步恢复生产秩序,宏观经济政策要有针对性

CF40研究部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 2020-02-13

元宵一过,各地都在组织有序复工,明天更是很多企业恢复现场办公的日子。过去这一周,一行两会、财政部、发改委等都出台了一揽子政策帮助小微企业渡过难关。除了这些已有的措施,接下来还可以考虑哪些有针对性的政策以保证生产秩序的尽快恢复?

我们认为,新冠肺炎在中短期内主要是供给冲击,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产秩序,此时全面总需求刺激的负作用较大。应对政策总体应分三步走:

首要任务还是防控疫情。

其次,应恢复生产秩序、打通物流,同时采取行政、金融、财政措施,对困难行业、困难地区进行救助。

第三,在疫情好转、生产秩序恢复的前提下,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配合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恢复市场信心,通过供应链带动上下游需求,使经济增速重新发力。

对于下一步的具体政策建议,我们提出:

第一,恢复人流、物流和生产秩序,打通经济循环:在防控疫情的前提下,各地政府应及时组织企业复工,特别是民生相关产业;同时统筹复工与疫情防控的关系。

第二,结构性政策方面:为受困企业提供相对宽松的流动性环境,但坚决防止地方政府强制银行给企业发放工资贷款等行为;地方政府不应强行要求企业在停业期间给员工发放工资;对个别地方政府可以考虑设立专项补助金等。

第三,生产秩序恢复后,总需求政策跟进。采取实质性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

本文系第301期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要报成果,转载请注明出处。

有人在以太坊区块链上为李文亮医生树了一座碑。李文亮医生的事迹将永远铭刻在区块链上,不可篡改,不可删除。

疫情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产秩序

当前疫情发展已经出现好转迹象,但仍面临不确定性。最严厉的措施肯定有利于疫情控制,不过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产秩序。目前,一些地区物流阻断、复工时间推迟、外地返工人员隔离、企业缺乏防护物资等等,这些对企业的节后用工、订单交付、库存调整、生产运转产生了较大影响。

疫情冲击下,生产活动的供需矛盾表现十分突出,甚至出现了物资过剩、物资短缺并存的局部现象。这反过来加剧了当地民众对疫情的恐慌,同时也不利于持续为疫情的防控提供可持续的物质基础。上述问题的具体表现为:

资金流紧张

媒体和舆论对这方面问题已经多有关注,中央和地方政府已经采取了不少的应对措施。资金流暂时稳定下来,并不能防止企业经营状况进一步恶化。目前受到物流瓶颈、用工困难等问题的影响,很多行业的正常开工面临困难,甚至有一些地方的电煤保供也出现了问题。

物流受阻

其一,不少地方实行交通管制和封路,造成部分区域物流受阻。其二,受运输公司延长放假、返工人员隔离等影响,物流运力也受到了影响。其三,物流公司员工流动也面临问题。一些员工住地远离市区、同时限制进出,公交系统半停状态,员工到了物流园区排长队接受体温检测,到达公司基本要4个小时。一些物流企业司机在进入疫区后被限制返程,这也影响了物流公司运转。

人流受限

为防控疫情,各地政府要求,大体上不得早于2月9日24时之前,疫区时间更晚,甚至仍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目前疫情还在发展,员工实际返工意愿不强。从2月3日正月初十、4日初十一的全国铁路、道路、水路、民航共发送旅客来看,客流量分别同比减少87%、89%。外地员工返工还将有所推迟,再加上隔离时间。外地员工实际返工时间可能要推迟2-3周,一些地区推迟时间可能更长。

企业缺乏防护物资

企业在复产初期,如何对外地员工进行隔离安排,尤其是大型用工企业能否为复产员工提供充足的口罩等防护物资,遵循哪些防控标准和事件处置流程,都是复工企业要面临的现实问题。

应对供给冲击

总需求政策宜待机而

疫情主要带来了供给冲击,总需求刺激负作用较大。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看,疫情和疫情防控主要是一场严重的供给方冲击。如果没有相应的对冲措施,经济增速下降、通胀率上升、国际收支平衡恶化都难以避免。

在生产秩序恢复前,宏观调控政策不能全面放松。如果要稳定经济,宏观调控通常是执行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但是当前的疫情和疫情控制对GDP的冲击主要是供给面的,通过对生产秩序产生破坏而导致产出减少,尤其是对特定地区和特定行业的负面冲击较大。而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主要是针对总需求不足的宏观经济政策,因而不能解决疫情导致的GDP增速下跌问题

应对疫情的政策总体应分三步走、协同推进。首要任务还是防控疫情。其次,恢复生产秩序、打通物流,同时采取行政、金融、财政措施,对困难行业、困难地区进行救助。第三,在疫情好转、恢复生产秩序的前提下,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配合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恢复市场信心,通过供应链带动上下游需求,使经济增速重新发力。

当前,在防控疫情扩散的同时,政策的另一只手应是中观、微观政策,而非宏观政策。无论是总量的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都有时滞,宏观政策还没有真正发力,疫情就可能出现好转并带动经济反弹。此外,宏观政策应对这种特定事件冲击的针对性不够强。应对疫情的经济政策重点应该对特定的地区、行业、部门、人群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生产恢复工作

疫情仍在发展,目前首要工作还是控制疫情,尤其是疫区。但是对于其他地区,要在做好防控工作的同时,统筹抓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推动生产恢复,特别是要抓好涉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重点任务。

(一)恢复人流、物流和生产活动,打通经济循环

各地政府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应及时组织企业复工,特别是与民生相关的产业。尤其是物流企业应尽早复工。为此,各地应保障交通基础设施畅通,尽可能为物流运输公司减轻经营负担,对物流司机、配送人员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检查,优先为物流行业配置口罩等防护用品。在坚持疫情防控标准的前提下,物流运输业应尽早复工、恢复正常运转。

地方政府应帮助企业平衡好复工与疫情防控的矛盾。政府应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了解企业困难,针对当地情况、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采取应对措施。

由于疫情发展尚在发展,有的地区还无法确定具体复工时间,但可以给出一定的技术标准,根据当地新增病例数、人口流动数量、企业防疫情况等,给出明确的、可量化的复工条件,给企业恢复生产提供参考预期

地方政府还应明确复产后的防护措施。在疫情未完全解除的情况下,政府应指导企业对员工进行必要的防护,并为企业提供防护用品充足市场供给

(二)结构性政策要有针对性、切合实际

除了目前已有政策之外,还可以考虑以下建议:

为受困企业提供相对宽松的流动性环境。银行对因抗疫而产生暂时经营困难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不得断贷、抽贷;在恢复生产经营的特殊阶段,监管应该允许银行酌情对资产负债率超标的企业发放流动资金贷款,可以考虑给资产负债率超标的企业一个缓冲期,比如一年内资产负债率恢复到正常水平。至于利率等融资成本问题,央行、银保监局及各家银行已经出台许多政策和措施,地方政府不应额外增加要求。同时,这只是影响企业今后的经营,对当前稳定企业的生存并没有即时的作用

但应坚决防止地方政府强制银行给企业发放工资贷款等类似行为。对企业而言,这种做法并没有真正解决因停业减少收入而产生的困难,还会增加企业的负债成本,加大后续经营风险。对银行而言,增加了信贷风险,反而在整体上影响银行支持抗疫和支持企业恢复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地方政府不应强行要求企业在停业期间给员工发放工资。地方政府在要求企业停业、不解雇员工的同时,应该由企业选择给员工提供有薪假期还是无薪假期,有薪假期的薪金水平也应该由企业选择。

疫情防控期间,对执法和行政处罚从宽处理。对于个别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违反规定营业的,可以进行行政处罚,但不应该损毁其经营设备和工具。这种做法本身是违法的,更不利于疫后生产经营的及时恢复。

地方政府可以考虑设立专项补助金,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由于企业停业是在特殊时期政府要求的,一方面企业需要为社会承担责任和义务,同时,政府也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所以,这项资金应该是补助资金,而不是投资基金。为了降低管理成本,提高补助效率和公平性,建议按企业一个月或两个月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一次性补助给所有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目前企业稳住员工的主要方式和困难是按时发放工资。免交租金、延迟纳税等措施,不能解决这个即时困难。帮助企业解决这个困难,是直接给企业和员工以信心,具有立竿见影之效。因此,这项补助决策要快、发放要快

最后,还可以考虑免除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半年甚至一年的税费。

(三)生产秩序恢复后,总需求政策跟进

在疫情好转、生产秩序基本恢复的基础上,可以采取实质性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以恢复市场信心。

其中,财政的赤字率应有所突破、提高至3%以上,加力提高专项债规模,考虑发行特别建设国债,加大城投债和政策性银行债等“准财政”力度等。特别地,对于地方政府在抗疫和稳定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中面临的困难,中央财政需要根据各地具体情况给予特别考虑。

同时,货币政策应跟随性地降准、降息、释放流动性,以减少国债、专项债、企业债的融资成本。当前全球主要央行均处于宽松期、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日益成熟,非洲猪瘟对通胀率的影响在下半年也将逐渐消退,因此货币政策的空间也将逐渐扩大。这为疫情之后的宽松政策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基础。


责编:李俊虎 视觉:李盼 东子
监制卜海森 李俊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